蛇毒是從毒蛇的毒腺內產生的。毒腺位於頭部的兩側口角的上方,完全被頭部的皮膚包圍著,從外部看不見。毒蛇的毒腺相當於其他動物的唾液腺,如哺乳動物的耳下腺。毒腺實為變態的腺體,裡面裝滿毒液;其大小及形狀隨毒蛇的種而异,一般不超過其頭長。但有些蛇的毒腺非常長大,甚至可以擴張到腹腔內。例如,亞洲一種眼鏡蛇科蛇的毒腺能伸進腹部,長達體長的1/3;又如非洲產的一種夜行性綠蝰蛇,其毒腺進至軀幹部,大約為體長的1/4。在形狀上竹葉青及蝮蛇的毒腺呈扁平的半月形,眼鏡蛇類的毒腺肥厚為椎狀體等。毒腺為強韌的白色結締組織,被肌肉包圍。毒液1次流完以後,大約需10天至1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原來等量的毒液。蛇類耐饑能力很强,1次捕食後可以長期不進食而能够維持生命。毒液對毒蛇本身是有助於消化的物質。蛇的毒液究竟是什麼物質呢?
如果用手術方法將1條毒蛇的毒液取出來放在瓶子裏,則可以看到毒液是渾濁的液體,經過離心方法將一些小顆粒或細胞的碎片清除後,一般呈黃色或略帶綠色。但是不同的毒蛇的毒液顏色是不同的。例如,眼鏡蛇的毒液是淺黃色,大眼鏡蛇及金環蛇的毒液是金黃色,銀環蛇的毒液是渾濁牛奶色,蝰蛇及蝮蛇的毒液是橙黃色,而竹葉青的毒液卻是綠色的。所有毒蛇的毒液都具有粘稠性,呈弱酸性反應;大多數毒液無味,但眼鏡蛇的毒液有苦味。毒液的比重為1.04~1.1;其中含水量50~70%,固體物約占30%。而固體物主要由蛋白質和各種重要的酶組成,其中包含有白蛋白和球蛋白,還有蛋白酶、蛋白腖、粘蛋白和粘蛋白狀的物質,及其他酶、脂肪、細胞碎屑和某些無機鹽等。新鮮的毒液具有揮發性,乾燥後仍然有揮發性。新鮮的毒液如與光線或空氣直接接觸後,很快失去其毒性;高溫同樣會破壞其毒性,在100_C以上高溫,毒性便完全破壞。但如果將濃縮的毒液混入等量的甘油中,則可長期保存。如將毒液乾燥後裝在密封的容器裏,在低溫環境中保存50年之久,其毒性不變。
毒蛇的毒液可使多數有感受性的動物中毒,但對毒蛇本身並無感受性。其毒液對各種動物的感受性也因種類而异,通常對魚類、兩栖類及鳥類感受性高,對哺乳類如鼠、兔及人等也有高度的感受性;但對有些種類動物無感受性,像對刺猬、猪、獴、象等動物,所以它們都是毒蛇的天敵,而馬及驢也對蛇毒有一定的抵抗力。除眼鏡蛇的毒液外,在人類的消化道沒有破傷的情况下也無感受性。有感受性的動物被毒蛇咬傷後,毒液經皮下組織進入微血管或淋巴系統,然後進入靜脈系統回到心臟,瞬間就會起反應,出現中毒症狀。通常毒液首先是作用於神經系統,然後破壞血液和其他組織,造成中毒以至死亡。但毒液進入消化系統是不會引起中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