涅面传统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然被完好保存
到了宋代,刺青在军队中更趋于普遍。刺青的武人,给人一种彪悍难缠的恐怖感,因此在北方,直到北宋中期,仍然将其看做一种“流氓习气”。天圣二年(公元1024年),有官员提出,僧人中有人‘间或为盗’,所以建议,禁止两类人出家为僧:其一是有犯案记录的,另一类就是有‘文身者’,皇帝下诏表示同意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条法令的执行也日渐松弛。与此同时,人们对刺青的偏见,也在逐渐淡化。到北宋后期,刺青不再限于南方滨海或者落后地区,也不限于行伍军卒,而逐步成为了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时尚而受到追捧。
实际上,宋代重文轻武的传统也注定了对于武夫标志之一的刺青,从深层上讲,还是排斥的。《梦梁录》中说,读书人参加殿试,入东华门,先要脱衣检查身上有无刺青,与此相对的是古籍上有这样一段记载,说陈大雅为人刚烈,屡试不第,后来一怒之下就“裂冠文身,示不复践场屋”,冠是读书人才戴的,把它扯碎了,可见和科举仕途彻底再见了,文身就预示着今后也不能再踏进考场了。因为古代的纹身,使用专门的针来刻的,然后用颜料来填实,一旦刺成,很难去除,而且多少会留下痕迹。当时的繁华城市,已经有专门的刺青店和刺青高手了。
《水浒》中有文身的好汉不止一位,典型的如九纹龙史进、花和尚鲁智深、花项虎龚旺,都是绰号中带有刺青含义的,三位女将之一的扈三娘,诨号“一丈青”,其实也暗示了她身上有刺青,而且是一条龙,故而才和“矮脚虎”王英相配。而刺青最漂亮的,则是浪子燕青,书上说“一身雪练也似白肉”;“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,若赛锦体,由你是谁,都输与他”,故而李师师看见他身上的刺青,十分欢喜,‘尖尖玉手,便摸他身上’。南宋期间,甚至出现了皇家子弟文身刺青的现象。不过刺青总的来说,还是民间习武者居多,所以蒙古军看到汉地百姓手上有雕青者,认定纹身者就是原来吃军饷的士兵,就“刷充为军”。元代也是豪侠子弟刺青居多,一般是两臂、两股刺龙凤花草,互相攀比谁刺得精细。到了明代,太祖朱元璋唯恐社会不安定,所以对这种“不良习俗”严加禁止,自此虽不至于绝迹,但至少很少有人敢于袒胸露背,招摇过市了。
刺青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,是否跟现在的纹身相同呢?纹身,是在刺青基础上发展而来。纹身,采取电动纹身机,专门的色料,颜色丰富,图案也比较多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,类似现代的文唇、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。于是刺青开始慢慢脱离由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,而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。纹身也由此从刺青演变而来。随着社会的发展纹身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。
纹身和刺青的区别古代的刺青是惩罚犯人的一种手段,也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刑罚,而现如今,纹身虽然也被称为刺青,但意义却跟古代截然相反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加入到了纹身的行列。看似是一道纹身和刺青的区别题,但其实是「古代刺青文身」和「现代纹身艺术」两个时代的碰撞。现在在说起纹身,人们已经没有了古代时期对犯人的特殊看法,更多的是对纹身的崇拜和敬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